~尤保善~
(本文原刊載於民國77年5月7日的中央日報第16版【副刊】)
今年五月十日,是華興育幼院創校三十四周年院慶。接到通知,才驀然發覺自己離開這片溫暖的庭院,已有二十七個年頭了。一股濃濃的孺慕之情,不禁暗自襲上心頭。
這個週末,趁著到陽明山教師中心研習之便,在回程經過嶺頭的時候,順便把車子一拐,就進了母校的大門。徵得門房的許可,我把車子開到園路的盡頭一棵舊日熟悉的大樹旁停下來。這兒地勢高朗,放眼可以看到母校大部分的院景。這時候,正是孩子們午休的時間,整個院舍,靜得像一座空城。
我靜靜的坐著,將車子熄火,輕輕的搖下車窗,午後的陽光,柔和的從一片相思林上照下來,撒落在車上的是一片斑駁零碎的樹蔭。二十七年來,自己由活潑的少年,邁入一頭灰白的中年,面對眼前物換星移的景象,難免內心起伏著一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受,但是深藏心憶中那份源自母校的溫馨,卻從逐年倒退的歲月印象中,一年比一年明顯,我又看到 夫人的愛,又看到從前的自己。
華興,是 夫人本著耶穌基督博愛的精神以及過去撫育先烈遺孤,救助戰區難童的仁慈胸懷一手創辦的。民國四十四年一月,大陳島前哨一江山的守軍,七百二十人,全部壯烈殉國。同年二月,大陳地區一萬六千多居民隨軍來台,難民孤雛,被安置在基隆各國小臨時接待所中, 夫人以無盡的關懷,創辦華興育幼院來收容我們。
華興創辦之初,陽明山嶺頭的現址還沒有著落,我們暫時借住在萬華大理街台糖幼稚園和龍山國小部分教室。那時候,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,加上家庭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太差,學生的身體都很單薄,流鼻涕、癩痢頭、寄生蟲、流行病十分普遍。二年後,陽明山嶺頭新校舍落成,環境幽美,生活更趨正常安定。後來為解決升學問題,又為我們創立華興中學,在這一連串創校經營過程中, 夫人投注了無數的苦心和愛心。她對我們生活要求很高,教我們坐有坐相,吃有吃相,待人接物處事,都要有規矩。
民國五十年的夏天,我們初中第一屆畢業,她親自主持頒發畢業證書,告訴我們她辦學校,取名「華興」,就有寓義「復興中華」的意思,希望畢業後,繼續發憤努力,開創前程。
蔣緯國將軍於「華視新聞廣場」人物專訪裡面提到 夫人的近況,說她老人家持杖學步做物理治療的經過,看了真叫人感動。她〔拿〕著枴杖走,不要拄著枴杖走的精神和毅力,深深啟示著我:「人,可以被消滅,但不可被打敗。」
日頭更斜了,樹蔭拖得更長,校園裡響起了孩子的笑聲,我不想去打擾誰,拋下心中的祝福,驅車離去。
後記:
1.本文作者為華興初中第一屆校友:尤保善。
2.文章原刊載於民國77年5月7日的中央日報第16版【副刊】。
3.本文電腦打字,由馬步月及陸翊倩校友協助完成。
留言